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從古地圖繪製到地方文史之路】專訪文史工作者高傳棋



「一個地方有魅力,是因為這地方有一群有魅力的人,這群人有魅力原因在於他們能夠把故鄉的魅力發揮出來。」

高傳棋表示,他大學時看過遠流出版社翻譯日本西村幸夫所寫的「故鄉魅力俱樂部」,書裡介紹很多日本的村町再造,其中一句話就是談地方的魅力與付出。或許就是這樣的一句話,在高傳棋的心中埋下一顆地方耕耘的種子。

高傳棋本身是台大地理系研究所畢業,他的同學畢業後大多從事遙測及GIS等相關行業,對於自己為何會從自然類組的領域跨到文史領域,高傳棋表示,由於家境不是很好,大一時就開始四處打工,大一下學期時自己開清潔公司幫老師打掃,大二時則去幫忙老師當社會地理實習課程的助教,也因此投入田野調查與導覽的行列。這一步對於高傳棋而言,是踏入導覽的第一步,迄今已有30年了。

導覽過程中,找到人生三大意義

高傳棋表示,自己的正職是在古地圖史料文物協會工作,近幾年開始耕耘萬華,一年至少有上百場的導覽,每年接觸的人約有五、六千人左右,接觸層面之廣應該跟計程車司機差不多了吧!!!他認為,參與導覽的人形形色色都有,有的是幼稚園小朋友、有的是年紀很大的阿公、阿嬤,甚至連總統候選人都有。

導覽過程中,讓他感受最深、也覺得最有意義的三大體會。第一、「能夠真正雙腳踏著土地,去觀察傳統廟宇、傳統市場、路邊攤乃至於牆角的小草,能夠用心去感受周遭的一切」,「這是入世而不是出世」,這是屬於自我的生命成長。第二,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找到自己的定義,像是有一些傳統地方的老店,原本已快沒落,在導覽過程中得到傳承的意義,這些老店也在得到一些協助後,重新包裝自己的產品,漸漸成為知名的老店。第三,這幾年來有很多年輕人陸續投入地方發展的行列,高傳棋覺得相當地欣慰,也希望透過大家一起努力,讓「地方變得更好」。

 
田野調查得出漢人墾台「五階段論」

高傳棋根據近三百年來漢人來台開墾歷程以及個人對於古地圖及實際田野調查的經驗,提出「五階段論」,包括「港口、廟口、市街、學校、社區」等五個階段,艋舺即是一典型的代表。

高傳棋表示,漢人最初來台開墾,多由港口進入,同時港口也是要回故鄉最近的路,因而會選擇在港口邊做為最初的落腳處。出外拓墾的先民們,在賺些錢後,都想榮歸故里、衣錦還鄉,返鄉後會多選擇重修故宅、祖墳,也因此吸引更多同鄉或宗親一起渡海來台拓墾。因為同宗或鄉親出外拓墾與聚集,全台319個鄉鎮中有69個自然村,由單一姓氏到多姓。

這群同鄉的人為了免除思鄉之情與心靈上的寄託,會在最初落腳的港口附近,選擇地勢較高處興建寺廟等信仰中心,以萬華地區為例,像是依淡水河港口而生的新店頭街(今西園路)的龍山寺、大溪口街(今貴陽街)的艋舺青山王宮等。進而由於人們生老病死的需求,像是龍山寺附近,開始發展出跟活人有關的店,如嫁粧店及佛俱店,有的跟死人有關,如棺材店、紙糊業、壽服店等。高傳棋表示,人的需求使得市街逐漸成型,台北地區至少有50種行業自然形成一條街,像是青草巷、傢俱街等。

日本人來到台灣之後,為了快速教化,並掌握臺灣本島的風俗民情與生活習慣,因此就在「港口、廟口、市街」旁或鄰近空地,蓋起現代化的學校,像是龍山寺旁的老松國小,進而發展出社區。



兩大公共空間「廟宇、學校」共生接軌

高傳棋表示,在體悟近300年來台灣各地出現的「港口、廟口、市街、學校、社區」五階段的發展模式,因而進一步去思考,如何重現老社區內的老廟及老學校過去曾經扮演的角色,讓社區裡的兩大公共空間「廟宇、學校」能夠共生接軌,也就是讓地方擁有生活智慧與實務經驗的老人,到學校裡傳授本身所擁有的各項生活技能與生命教育;年輕學子們願意到社區老廟裡去聽阿公阿嬤述說過往地方故事,並藉由其學校裡所學的知識、科技或數位化技能,將此社區的各種有趣的歷史文化、地方經驗、庶民生活、老祖宗生活智慧等記載及傳承,做為未來適應各式變遷的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