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三小」?「胡撇仔戲」?漫談台灣獨有之原創戲曲-歌仔戲

明華園演出之白蛇傳


「身騎白馬走三關,改換素衣回中原,放下西涼無人管,思念三姐王寶釧。」

歌仔戲是台灣獨有的原創戲曲,在民國4050年代,一度是戲院中最受歡迎的戲劇,更曾是許多家庭每天傍晚必定收看的電視連續劇。很多人藉由歌仔戲來瞭解歷史興衰、忠孝節義與愛恨情仇,看透人生酸甜苦辣,體悟「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的道理。為了進一步瞭歌仔戲,「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特別專訪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徐亞湘,為我們介紹歌仔戲的歷史與文化。


從「歌仔」到「三小」

歌仔戲最初是以民謠的型式出現,透過第三人稱的方式吟唱、敘說故事,因此被稱為「唸歌仔」。後來結合蘭陽當地「車鼓陣」的表演方式、角色及妝扮,逐漸發展出「本地歌仔」,並改成為第一人稱來舖陳劇情。

「本地歌仔」早期有所謂的四大齣,包括陳三五娘、山伯英台、什細記及呂蒙正。宜蘭目前仍有許多傳承本地歌仔的團體,像是「壯三新涼樂團」,持續在演四大齣戲。

「本地歌仔」或稱「老歌仔」,屬於小戲,多以七字仔或老調等曲調來唱,故事劇情簡單。就角色而言,原只有小丑及小旦兩個角色,約莫清末時期才有小生的角色出現。一直到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歌仔戲開始具備大戲的規模。

小丑、小旦及小生,簡稱「三小」;「三小」可以說是歌仔戲的組成要素。

金龍歌劇團演出
(照片由江武昌授權使用)


「胡撇仔戲」

「有人認為歌仔戲是拼貼,但這也是歌仔戲之所以壯大的原因。」徐亞湘認為,歌仔戲是個不停地成長與茁壯的戲劇,極具生命力。

一開始的「歌仔」傳唱,歌仔戲吸收「車鼓陣」的表演型態,開始簡單在外搭台演出;從原為農暇與迎神賽會的業餘演出,多方學習各種戲曲的長處,像是崑曲、北管、四平及京劇等,信手捻來,無一不學,逐漸發展成規模與成熟的戲曲。同時,歌仔戲演出內容多以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為主,採用地方流行的小調,使用民眾熟悉的台語表演,很快地贏得大眾的喜愛。

太平洋戰爭後期,日本開始推行皇民化運動,禁絕所有中國式或漢式的傳統戲曲。當時在劇院演出的歌仔戲,為了應付日本官員的檢查,有的在官員巡查時,改穿時裝、唱流行歌曲演出,巡查結束再換回古裝或漢服;有的則以拼貼的劇情,淡化中國的色彩;有的則直接穿著和服與唱日本軍歌演出。

對於這種融合多種元素的歌仔戲,笑稱為「烏白撇撇」,意指湊合亂演之意。徐亞湘指出,「胡撇仔」來自於日語中對於opera戲劇的發音,因而將這種從日本時代開始、不按正規演出的劇碼,稱做「胡撇仔戲」。

「胡撇仔戲」透過混搭的形式通俗的趣味,結合日式、中式乃至於西式的表演,不停地創新充分反應出歌仔戲驚人的生命力與學習力。


日本武士裝扮的歌仔戲演員
(照片由江武昌授權使用)


歌仔戲的極盛時期

19401960年代是台灣歌仔戲最盛行的時期。

台灣光復後,歌仔戲班又重新恢復在劇院演出,重現百家爭鳴的情況。一開始是以內台的方式,與崑曲、京劇一樣在劇院演出;1950年代,台語片風行,歌仔戲演員朝多元化發展不論是唱片、電視電影等,都可看到歌仔戲演員的身影。

1960年代,由於內台歌仔戲已不具競爭力,戲院多傾向播電影,歌仔戲演員為謀生路,有的轉進廣播歌仔戲,有的則參加賣藥團演出。同時期,老三台開播,當時的黃金時段為晚上六點半,歌仔戲成為黃金時段的首選。許亞湘笑稱,許多家庭都會趕著在六點半前吃飽飯,一邊做手工代工,一邊收看歌仔戲。

電視歌仔戲的盛行也可從台視演出楊麗花歌仔戲「貍貓換太子」看出倪。「貍貓換太子」原為一京劇劇目,1924年,台北市的「永樂座」與「新舞臺」對台競演,盛況空前歌仔戲也不令人意外地移植了「貍貓換太子」劇碼,藉由大眾媒體的推播,據說當時扮演太監郭槐的呂福祿老師,因為詮釋得太經典、太成功,連走在路上都會被人指著竊竊私語,「這就是電視上那個壞人」。

楊麗花歌仔戲扮相
(照片由江武昌授權使用)


歌仔戲的瓶頸與未來


多年鑽研歌仔戲的徐亞湘表示,劇種的起落與大環境息息相關,曾經盛極一時歌仔戲,也開始面臨瓶頸。

徐亞湘指出,著作權是歌仔戲目前碰到的瓶頸,由於新編戲都是找別人寫的,寫出來的劇碼只能為這齣戲所用,無法讓觀眾累積對於歌仔戲的經典劇碼。過去因沒有著作權的概念,旋律簡單,很容易令人拷貝傳唱,造成風靡。

近年來,歌仔戲也嘗試走出新的路線。1980年初,明華園興起,開啟了專家學者與歌仔戲從業人員合作的模式,推出精緻歌仔戲,結合編劇、導演、編曲、唱腔,透過現代化的燈光、音響與舞台設計,將歌仔戲帶進國家戲劇院,也讓歌仔戲從過去的野台戲邁向國家級殿堂與世界舞台。

在傳承方面,歌仔戲目前大致分為學術體系及各戲班培養兩大管道。學術體系部分,像是台灣戲曲學院的歌仔戲學系,還附設國中及高中部,大部分學生多從國中一路唸到大學畢業。另外還有從各戲班培養出來歌仔戲演員,有的原為戲班的家族成員、有的則是歌仔戲愛好者。另外,還有些資深藝人所辦的傳承班,例如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老師,已經帶領了兩屆藝生,培養出幾位出色歌仔戲演員,例如藝生張孟逸,不僅頗得廖老師的真傳,更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扮相
(照片由江武昌授權使用)


徐亞湘表示,由於生態與環境的因素,外台歌仔戲將愈來愈難發展,只有少數幾個較強的歌仔戲團能夠存活,精緻歌仔戲將成為未來的主流,像是明華園、河洛、秀美、一心等劇團,都已走出自己的風格。


「給歌仔戲一個機會,進劇場看場戲,相信你會愛上歌仔戲。」徐亞湘表示,期望台灣的歌仔戲能與國外的演藝節目平起平坐,為台灣戲劇爭取到一個好戰略位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