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保安宮對場作】-大師拚場後發生什麼事?


位於大龍峒哈密街上的保安宮,與龍山寺及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合稱為「台北的三大廟門」。保安宮除了精湛的建築工藝外,還是是台北市寺廟中採用「對場作」的代表,很少人深入瞭解那個年代「對場作」盛行的原因,也不清楚「拚場」後,敗北的匠師為了自況心跡,竟在少人察覺的地方刻字傳世。

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專訪了擁有20年導覽資歷,同時也是保安宮的董事及中華民國觀光導覽協會的何良正老師,來為我們介紹保安宮的「對場作」。

 
一、歷史背景

保安宮自1742年成立以來,歷經多次整修後,每次的整修對於保安宮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像是1917年的整修奠定了現今的寺廟規模;19972002那次的整修,還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這個獎項在台灣而言,不僅空前,更是絕後。


1917年那次的整修中,除了擴大保安宮格局、奠定現今規模外,更採用「對場作」的方式,使得保安宮的建築工藝更上一層樓。

就歷史背景而言,時值日本大正六年,當時的日本打敗中國、俄羅斯,可以說是日本國力最為強盛的時候。台灣當時做為日本在亞洲地區的殖民地,更是被日本視為重要的示範區,因而那段時期的台灣多大興土木興建或改建重要建築物,台灣有許多廟宇也都是在大正時期重修,像是保安宮在大正六年(1917)重修,龍山寺則是在大正八年(1919)重修。

二、什麼是「對場作」?

「對場作」,也就是台語所說的「拼場」,係台灣傳統建築在建造過程中,左右兩邊由不同的建築師傅分別獨自建造,合力完成這一座建築。特色就是建築左右兩邊相對應之元件,尺寸相似,但形狀、樣式、手法卻各異;形式則可分為左右對場或前後對場。

一般而言,採取「對場作」的原因,除了展現財力外,更希望讓匠師們拿出絕活、同場競技。而「對場作」的評審則由當時廟方的管理委員、當地仕紳及知名藝術人士等共同組成,對於競賽的雙方而言,贏了不僅是榮譽,更可獲得一個大紅包,同時也象徵著未來有做不完的生意。

三、拚場敗北後,刻字暗諷對手

保安宮的「對場作」係以中軸線為界,分為左右兩邊,請了陳應彬及郭塔兩位大師來拚場。陳應彬為漳洲人,因為蓋了富麗堂皇的北港朝天宮而聲名遠播;郭塔則是當時大稻埕有名的工匠。陳應彬負責的是龍邊(亦時以神明為主位的左邊)郭塔做的則是虎邊(以神明為主位的右邊)並邀請新莊吳海同一起助陣。




在當年的競賽中,負責龍邊的陳應彬獲勝,郭塔因為無法認同,因此悄悄地在三川殿的龍雕上刻了「真手藝無更改  郭塔敬獻」以及在拜殿的員光上寫著「好工手不補接」等字樣,來暗諷陳應彬當時可能使用「更改」或「補接」的方法藉以投機取巧。這些刻字位置相當隱密,並非可立即察覺,還必需細細觀察才能找到喔! 

為了考據這些刻字的真偽,我們在還特別請教保安宮董事何良正,何董事表示,這些的文字是否確為郭塔當年在「對場作」敗北後心有不甘而留下或者後人再刻上,已不得而知,亦無從考證。




另外,保安宮正殿兩個屋簷中間的水車閣設計為「八仙大鬧東海」圖案,原規劃由陳應彬及郭塔各完成左右兩邊並刻上主題字樣。先完成的郭塔將「鬧東海」三個字刻於作品之中,有一說為陳應彬在龍邊刻意省略了「八仙大」等字樣,因為八仙已在其中,不證自明;另一說則認為郭塔將「鬧東海」字體及間距放大,使得「八仙大」已無空間。兩說似都言之成理


無論是郭塔留下的「真手藝無更改」及「好工手不補接」字樣,還是「八仙大鬧東海」的是否刻字等爭議,在在令人感受到當年雙方拚場之激烈盛況,無怪乎雙方都會竭盡全力,獲勝的一方贏得不僅是面子,更象徵著未來將有做不完的生意,無怪乎獲勝的陳應斌在台灣有許多作品,像是木柵的指南宮、三重的先嗇宮及劍潭古寺等,郭塔方面則較少人聞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