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專訪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濟民

國立臺灣博物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自1908年成立迄今,已經有108年的歷史,不但歷經戰火與政權的更迭,更是臺灣750個博物館中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見證了臺灣百年來的發展。

為進一步瞭解臺博館的歷史與寶物,「Ramble Taipei漫步臺北」特別專訪了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濟民,為我們介紹臺博館的歷史、建築特色與鎮館之寶。

臺博館在成立之初,主要為紀念縱貫鐵路全線開通,而設立總督府博物館;1918年,在原臺北大天后宮舊址上興建「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臺博館亦遷入於此;1949年臺灣光復後,改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教育廳;1999年精省後,臺灣省立博物館改隸文建會後,改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融合多種古典西洋建築元素的特色

臺博館是座融合多種古典西洋建築元素的建築體,整體建築平面配置呈「一」字形,正面面對館前館,背向二二八和平公園。

博物館外部造型採希臘復古樣式,入口正面為希臘神廟式的建築樣式,入口有六根巨大的多立克柱式與華麗的山牆為主要的特徵,再搭配羅馬圓頂,塑造出莊嚴神聖的感覺。

陳濟民指出,臺博館的中央大廳是建築精華所在,大廳四周環繞有三十二根高聳的柯林斯式柱式,站在大廳中央,抬頭仰望,圓頂之下是一面彩繪玻璃天窗,日光穿過彩繪玻璃,在大廳地面投射出炫麗奪目的光彩,讓整個大廳顯得高貴而華麗。

典藏品象徵著博物館的心臟

臺博館屬於自然史博物館,目前共有115千多件典藏品,其中有2萬多件於日據時期留下。

陳濟民表示,典藏品代表博物館的心臟一樣,心臟夠強,博物館就強。「鄭成功畫像」、「康熙臺灣輿圖」及「藍地黃虎旗」向來被視為是臺博館的鎮館三寶,臺博館在2010年將這三個寶物提報文化部申請為國寶,當時僅「鄭成功畫像」及「康熙臺灣輿圖」通過,「藍地黃虎旗」則被「保留再審議」,今年3月終於通過審議,成為國寶。

1.鄭成功畫像

臺灣現存的鄭成功畫像很多,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的「鄭成功畫像」是鄭成功臺南時命人繪製而成,創作年代約在清代前期、17世紀中葉左右。這幅也是鄭成功生平唯一請人幫忙畫的畫像。一般認為,這是目前最接近鄭成功本人的畫像,陳濟民打趣地說,這幅畫像很重要,往往只要在中荷對戰的棒球場上,就可以看到鄭成功的畫像飄揚,因為當初就是鄭成功趕走荷蘭人。

鄭成功畫像(國寶)                               

圖片由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2.康熙臺灣輿圖

臺博館第二件鎮館之寶為「康熙臺灣輿圖」。這幅畫係清康熙皇帝命人依據臺灣自然人文風情所繪,長5.36公尺,寬66公分,唯一山水彩繪單捲軸的地圖。陳濟民說,從這份地圖中,可以看出臺灣從南到北的地理風貌,包括山川地形、不同的聚落、交通工具,以及平埔族人的經濟交易與生活情形,估計是18世紀初期完成。

康熙臺灣輿圖摹本(國家重要古物)
圖片由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3.藍地黃虎旗

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時任臺灣巡撫唐景崧與地方仕紳為了抗日,成立臺灣民主國,當時請人畫了三幅藍地黃虎旗,旗身長3.15公尺、寬2.63公尺,分別放在基隆砲臺、淡水砲臺及唐景崧的巡撫衙門。

當時抗日失敗後,位於基隆砲臺的藍地黃虎旗子被日本人帶回日本皇宮鎮天府做為戰利品,其他旗子則不知所蹤。1909年,臺灣總督府申請日本皇宮特許,請日本畫家高橋雲亭摹擬那幅黃虎旗,再將摹本送回臺博館。

陳濟民表示,高橋雲亭的摹本可以說是一忠於原作之作品,只要原旗哪裡破、哪裡缺損,摹本亦同。而原旗破損的原因,推估可能是歷經抗日過程的砲火,已很難保存完整。

根據當時報紙報導或文獻,摹本幾可亂真,兩者之間難以辨識何者為正本、何者為摹本。據了解,當初日本皇家的那幅原旗目前下落不明,也就是說,臺博館所珍藏的高橋雲亭版摹本已是目前最接近原本的作品,這幅摹版也在今年三月被文化部認證為國寶。

臺博館在2012年著手修補這幅藍地黃虎旗時,在卸下裱框後才發現,原來這幅旗為兩面旗,推測當時的原旗應亦為兩面,且兩面相互對應,僅老虎的眼睛不同。原來有一面黃虎的瞳孔為彎月形,象徵日間虎;另一面黃虎的瞳孔為圓形,象徵夜間虎,兩面虎旗象徵著日夜護國、夙夜匪懈之意。

此外,除了目前高橋雲亭忠於原作的歷史性版本外,臺博館目前亦藏有1953年林玉山前輩畫家改繪版及2013年由臺博館同仁透過電腦模擬的數位重建版。林玉山的改繪版係經過考證後,補齊藍地黃虎旗的缺漏,包括黃虎已呈現四隻腳且色彩經過處理,這也是目前形象最完整的黃虎旗版本,很多文創商品多用這個版本。而數位重建版,是透過現代科技的運用,可以說是最接近原旗的作品。


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國寶)
圖片由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4.柯象木乃伊

除了鎮館三寶,臺博館還有項特別的寶物-「柯象木乃伊」。柯象出生於1837年,生前為一乩童,不到40歲即過世,地方相傳其為玄天上帝的化身,因而將其製為乾屍,供奉在雲林縣大埤鄉的玄天上帝廟。

1902年雲林發生土庫事件,當地民眾為了抗日,以柯象為號召,但沒多久即告失敗。日本政府當時除逮捕抗日民眾,並將柯象木乃伊扣押在日本的警務機關,光復後則放在警察專科學校。

1994年時,柯象木乃伊原欲要移給國立歷史博物館,由於屬性不太合,因而輾轉移給臺灣博物館。經過臺博館七年來的文獻與實證考查,才使得柯象木乃伊的身世解謎。

據說,篤信柯象神靈的雲林大埤民眾,自土庫事件後,百年來即鍥而不捨地尋找柯象金身,甚至曾多次赴日尋找;直至臺博館為柯象木乃伊的身世解謎後,大埤民眾才知道原來父老們口耳相傳的地爺公金身在臺博館。陳濟民說,臺博館為配合地方民情,在每年固定時節,都會舉辦讓地爺公返鄉的活動。

柯象木乃伊
圖片由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百年老館展新局

陳濟民表示,臺博館雖為百年老館,但近年來亦面臨許多困境,像是臺北的文化場館很多,呈現百家爭鳴情況,有許多臺北市民眾幾乎未曾造訪過臺博館;再加上,臺博館本館總面積只有1000坪左右,展場面積不足。

因此,臺博館在2005年啟動了「臺灣博物館」系統計畫,透過加速土地開發及都市計畫容積轉移等方式,來保存古蹟與活化文化資產,建構首都文化核心區臺灣博物館系統。

除了本館外,「臺灣博物館」系統計畫包括:現今位於襄陽路上的土地銀行展示館(原勸業銀行)舊址、南門園區(原公賣局倉庫)以及臺灣鐵路局舊址(原鐵道部,位於忠孝西路及塔城街口),三者整合成具有臺灣主體性的「臺灣博物館」系統。

土地銀行展示館目前定位為自然史館博物,展示著小朋友最喜愛的恐龍與古生物;南門園區則展示著過去日據時代專賣樟腦與鴉片的歷史。鐵道路則將於近期內開放部份地區,供民眾參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