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社子島的美麗與哀愁】

社子島河岸
(照片由謝梅華提供)


位於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接處的社子島,由於淹水的緣故,民國59被宣禁建。禁建後的社子島,遺世而獨立,成了台北市的滯洪區,所有建築物彷彿時空靜止般,停留在46年前的模樣;也因為禁建,意外保留了許多傳統與人味。

社子島在今年初透過i-Voting確定生態社子島開發方案,都市開發計畫亦於日前送內政部審議,俟內政部通過審議後,將啟動社子島後續環評、徵收補償與開發作業。為了回顧社子島曾有的歷史,「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特別專訪世居社子島、並在地方耕耘20年的民意代表服務處主任謝梅華,與我們談談社子島的美麗與哀愁。

社子島濕地
(照片由謝梅華提供)

社子島究竟是不是島呢?

社子島約莫在1650年代以後成形,清康熙年間為平埔族與毛少翁族漁獵的聚落,稱為「社子」,「社」意指番社。自福建泉州同安移居過來的先民,先是在社子發展,後來才慢慢移居至蘆洲及萬華等地。留在社子地區發展的先民,剛開始以租地墾拓方式,帶來農業耕種技術,後來才漸漸買下土地。

社子島究竟是不是島呢?社子島是基隆河與淡水河交會所沖積出來的沙洲。謝梅華指出,社子地區的地名來看,多半與地理成因有關,像是「溪洲底」、「浮洲仔」、「溪沙尾」、「浮汕」以及「沙埔」,依照沙洲形成先後順序而命名。

「溪洲底」位於延平北路七段處,意指基隆河與淡水河口沖積出來的溪谷地;「溪沙尾」位於延平北路八段處,像是沙洲再累積了一部份,像是長了尾巴一般;「浮汕」係位於延平北路九段處,很像水中再浮出一條線似的沙洲。

社子島是基隆河與淡水河沖積而成的沙洲
(照片由謝梅華提供)

被禁建的歷史

沖積而成的沙洲,土壤相當肥沃,農產豐富。在高速公路未興建前,社子島在4070年代還曾是大台北地區的蔬菜供應地,謝梅華還打趣地說,「光復初期,曾有人要用10坪六張犂土地,來換1坪社子島地區的土地,長輩還不太願意換呢!」由此可見當年社子島的風光。

 
社子島曾是大台北地區的蔬菜供應地
(照片由謝梅華提供)

1963(民國52)來襲的葛樂禮颱風,使得台北市在大水中泡了三天三夜,社子島亦不能倖免,更造成224人死亡。葛樂禮過後,政府開始檢討台北市各項防颱防洪的建設工作,包括將基隆河截彎取直、修築高堤以及興建百齡橋等。而當時修築的高堤,排除了當時社子地區的福安、中洲以及富洲三個里,使得社子地區成為台北市的滯洪區。

1970(民國59),經濟部在「台北地區防洪計劃檢討報告」中,以地勢低窪及經濟價值低為由,將社子島定位為「限制發展」的洪水氾濫區,僅可做為農業或綠地使用,停止延平北路七、八、九段所有的建設許可。

意外保存傳統與人味

社子島的宮廟很多,幾乎每一個庒都有屬於自己的庒頭廟,而這些信仰多與在地或靠水有關。以威靈廟或坤天亭為例,其不僅是地方信仰的中心,更是凝聚在地人的重要指標,藉由初一、十五以及一些相關廟會活動,在婚喪喜慶時彼此相挺與互相幫助,可以說是社區的公民會社,現在更發展成老人日照中心。

謝梅華表示,由於禁建的緣故,社子島保留了很多傳統,讓各種節日變得很有「人味」。

社子島有個相傳百年的元宵節「夜鬧土地公」活動,這也是漢人向財神祈求財富的習俗,有點類似炸寒單爺的概念,社子人更相信土地公會保佑社子居民平安。有別於其他地方的「夜鬧土地公」,社子島上的男丁會赤裸上身,光著腳,頭戴斗笠,身上只穿一條白色短褲,幾個人一組扛著屬於自己庄頭的土地公神轎,走遍當地大街小巷,並在沿途點燃大量的鞭炮。眾人扛著土地公,隨著鞭炮一邊爆炸一邊前進,祈求來年越炸越旺。

各個庒頭還出現了拼場的情況,哪個庒頭的砲仗擺愈多,就會愈有面子;同時也有愈來愈多的店家願意參與,看店家從事什麼行業就拿什麼東西出來分享,像是做漢堡的送漢堡,做養樂多的送養樂多,只要來多少民眾就送多少出去。

世居在社子島的謝梅華說,近來有很多青年特別回家鄉過節,居民們把每個節日都當成最後一年在辦,因為他們不知道開發之後還能不能這樣過節。空前的危機,意外地促成許多家族的團結,更有世代傳承的意味。

因為禁建,社子島到目前還保留著姓氏聚落,像是溪洲底以陳、李、楊、郭為主;浮洲仔以王、林為主;溪沙尾以洪、李、蔡為主;浮汕則是以李姓為大宗。謝梅華還透露,浮洲仔還是大美人林鳳嬌的故鄉呢!

社子島的百年傳統「夜鬧土地公」
(照片由謝梅華提供)

社子島的百年傳統「夜鬧土地公」
(照片由謝梅華提供)

i-Voting之後呢?

今年年初,為了社子島是否開發的議題,台北市政府辦了個i-Voting的活動,投票結果有五成九的人贊成生態社子島,但謝梅華說,事實上總投票率只有三成,在地居民只有一成投票,網路則占兩成,投票率相當地低,低參與率的原因歸結於居民認為這個開發案沒有意義,也不知道要成就誰。

對於台北市政府提出的方案,很多人指責社子島人太貪心,謝梅華不平地表示,若能提昇生活品質,誰不願意呢?外界很難體會社子居民的心情。

根據台北市政府的方案,只有民國77年以前存在的房子才有配售權,必須以每坪20購買,再加上公設比的問題,民眾若要買50坪的房子,只能住30坪,還要再花600700去購買。

此外,市政府還規定,一個門牌只能申報一戶至兩戶,且配售權依據的是戶籍事實,而非居住事實。然就社子島的情況而言,很多人的家裡都是一大家子住在一起,並未分家,若依政府規定,要有獨立的廚房及出入口,才有配售權,謝梅華反問,難道政府逼得民眾去造假嗎?

在台北市政府的方案下,目前有三分之一居住在社子島的居民必須離開社子,在地方耕耘20年的謝梅華語帶哽咽地說,並不希望放棄或割捨任何一個人,因為每個人都是社子島的一份子。


不論是生態社子島、運河社子島,或是台北威尼斯,很多人對於社子島畫出美麗的藍圖,但社子島人只是實際地問著,開發後自己有地方住嗎?現在的地方,即便住得很擠、很破舊,但還能住,還有地方住。但未來呢?

社子島的傳統建築
(照片由謝梅華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