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原來日本人這樣把台灣踩在腳下…】專訪台北賓館館長廖宗耀

華麗的台北賓館


 位於凱達格蘭大道上的台北賓館,擁有著巴洛克式的誇張造型,即便隔著高聳的圍牆依然能夠感受到裡頭不經意流露出曾有過的驕傲與華麗。

為了探究這棟曾為日據時代總督官邸的台北賓館,「Ramble Taipei 漫步台北」特別拜訪了台北賓館館長廖宗耀,為我們解說這段殖民的歷史背景與建築物特色,

1895年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開啟了日本在台灣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廖宗耀表示,台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認為,為了突顯日本的殖民統治權威,一定要興建台灣神社總督官邸兩個重要的象徵性建築物,以傳播日人信仰與展現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威嚴。


拆除台北大天后宮、興建圓山神社

在台北市228公園附近,原有座台北大天后宮,興建於西元1888年,是清代的台灣巡撫劉銘傳任內,由官方出資及民間捐款所興建。就台北大天后宮座落的政治核心位置來看,地位之尊崇,已不言可喻;再加上官民合資興建的背景,更代表著官方與民間共同的重要信仰。日本統治台灣後,大天后宮就開始遭到冷落,後來這塊地被劃歸為公園預定地,不久後則被拆除。

神社是日本傳統信仰的宗教建築,自日本推行國家神道政策之後,祭祀著日本開國神祇「造化三神」的神社被視為日本天皇親臨統治的象徵。為了祭祀薨逝於台灣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並配合在台推行的皇民化政策,日本在1901年開始興建台灣神社,希望藉移植日人的信仰,使台灣民眾都能成為效忠天皇及熱愛帝國的皇民。

 「不睹皇居壯,安知皇子尊」

廖宗耀表示,台北賓館原本定位為總督官邸,不僅耗費巨資興建,而且在建造過程一直追加經費,當時的民政廳廳長後藤新平還因此被召回日本國會報告,其在回應國會質詢時援引唐詩中「不睹皇居壯,安知皇子尊」,來說明建造富麗堂皇的台灣總督官邸是為了收服台灣民心,透過建築讓民眾感受皇族威嚴與皇族統治。

此外,在總督官邸即將完工前,因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大來台北參與台灣神社的落成祭典因而趕工完成,讓大妃順利入住。廖宗耀表示基於這兩個原因,總督官邸的定位實則為「御泊所」,「御」指的是皇族專用,這也是日本唯一在殖民地建造的皇宮。

洋館外觀

有趣的是,若總督官邸供給日本皇族居住使用,那派來台灣總督究竟住在那裡呢?廖宗耀指出,日本初期派來台灣的總督,多為武官出身,因此都住在軍司令官邸中,直到第8任總督田健治郎上任後,因其為位文官總督無法入住軍司令官邸,才在1920年總督官邸的西側建造一個日式房子,稱作和館,供總督起居使用。

因此,總督官邸主要有兩棟建築物,洋館專供皇族來台居住、接待國賓以及總督辦公使用,和館則是總督每日生活起居的地方。

廖宗耀表示,和館為一典型的日式平房,不論是房子外觀與造景均類似1922年為因應裕仁皇太子視察金瓜石礦業而興建的金瓜石太子賓館,裡面全由檜木打造而成,進去後即可聞到濃濃的檜木香。可惜的是,由於當年興建時間過於倉促,所用的檜木較薄,經過歲月的洗禮後,木頭的承載力不足,因此和館目前並未對外開放,僅供民眾在外欣賞其外觀。


和館外觀


日本在同一時期拆除了台北城牆與台北大天后宮,並興建了總督官邸與圓山神社。就政治意涵而言,由於台北城是清代規劃建造的最後一個府城,台北大天后宮亦具有官方信仰的地位;總督官邸代表著殖民地政府的最高統治,展現的是統治者的威嚴,台灣神社則代表著殖民國天皇的存在,象徵著殖民地人心之歸向。日本以居高臨下的殖民者自居,已不言可喻。

建築風格

1.兼具文藝復興與巴洛克式風格

台北賓館究竟是屬於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還是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廖宗耀表示,由於第一代與第二代總督官邸的設計未盡相同,因此台北賓館可以說是兼具兩者的特色。

第一代總督官邸1901年完工,主要有兩大特色,包括依文藝復興樣式設計而成的木製建,以及受到歐洲各國在東南亞殖民城市的陽台殖民樣式的影響,建築物四面皆設計大面積的陽台。

第一代總督官邸完工後,木製部分遭受白蟻嚴重侵蝕,因而於1911年由森山松之助改建第二代總督官邸,並增添了許多巴洛克式建築風格。

廖館長指出,法國興建的凡爾賽宮為巴洛克式建築的代表,戲劇化的誇張造型使得歐洲皇室紛紛起而效尤,而受到日本明治維新西化風潮的影響,森山松之助將這股歐洲的建築風格引進台灣。

當時所增加的巴洛克建築元素,包括南側入口大門正立面增加裝飾性更繁複的柱式與山牆,屋頂更換為陡峭高大的馬薩屋頂,四面陽台的立柱則由單柱為雙柱,增添許多豪華氣派的視覺效果。

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繁複的柱式與山牆、馬薩屋頂


2.東方的風水元素

廖宗耀指出,台北賓館並非純然巴洛克式的建築,還加入了許多殖民統治的建築元素,像是殖民樣式的陽台或對稱的美學。

此外,還有一些東方的元素,例如台北賓館相當講究風水,其方位為標準的座北朝南,左青龍、右白虎。其中,青龍邊大於白虎邊,青龍邊採方式造型,再加上青龍邊「涼場」造型樣式頗有龍鬚的感覺,據聞當年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大妃曾在那裡接受民眾歡呼。白虎邊由於怕傷人,採圓造形。

3.和洋混合

台北賓館除了是台灣巴洛克式建築的代表外,還具有和洋混合的特色。除了建築物由洋館與和館組成外,洋館的前庭園為西式庭園,後庭園則為標準的日式庭園。廖宗耀表示,台北賓館的日式庭園在世界上除日本本土外,排名世界第二,主要目的在展現日本皇族的霸氣。而且根據資料顯示,當年的日式庭園多用來舉辦藝文活動。

西式風格的前庭園

日式風格的後庭園

























踐踏台灣、令人痛心

廖宗耀指出,台北賓館的日式庭園屬於池泉式庭園,並以「心字池」的樣式象徵對天皇的忠心。所謂的「心字池」,就是在池中三個地方分別蓋三座橋,這三座橋的位置遠觀像是漢字草書的「心」字。


為了展現對於台灣的殖民統治,日人在建材的使用上,極力屈辱台灣之能事,例如在強硬拆除台北大天后宮後,日式庭園心字池中的第一座橋墩,用的是台北大天后宮門口的抱鼓石;日式庭園中的石獅子,則是使用原天后宮門口的石獅子。也就是說,日本人既要求台灣人對天皇忠心,還必須為其扮演守門的角色。


原台北大天后的石獅


此外,日本在拆除台北城牆後,當時的城牆石被用來做為總督官邸的基礎石,而北門原有個「巖疆鎖鑰」的牌匾還拿來做為日式庭園音樂亭中的底座礎石,直到近年才發現,送回北門以拆除後的清朝官方建材做為礎石,也暗喻著日本統治權威的至高無上。

最令人痛心的是,日本在洋館二樓廣間的左右走廊地板上都分別精心設計了用木頭拚花而成的「台」字,讓皇族只要走過時就可以踩一下,象徵著把台灣踩在腳底下。但目前兩側的「台」字,都以紅地毯覆蓋,無法得見。



5 則留言:

  1. 廖館長對於賓館庭園中"心形池" 的註解說明的確相當獨特, 目前我們見到的庭園景致是重新規畫過的 ,和百年前建造時兩者間有多大的差距, 似乎沒有相闗檔案資料可供比對。因此我僅就 承作庭院的 卓銀永建築師事務所 的資料提供給大家參考:

    1.民國91(2002)年進行解體調查。
    2.民國92(2003)年8月進行第一期修復工程,此次工程範圍以台北賓館主體建築為主,另有一新建廁所及前庭園景觀復原工程。此計劃乃針對台北賓館在修復完成後仍以做為接待外賓以及舉辦國家級宴會活動為主。( 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 。
    3.民國94(2005)年7月進行第二期修復工程,此次工程以和館、附屬建築物及北側日式庭園修復為主,民國95(2006)年1月全部竣工。( 卓銀永建築師事務所 )。

    第二期修復工程開始動工前,承作的 卓銀永建築師事務所 面對著一座幾近荒蕪的庭園,在經過開會討論後、決議將該處重塑為一個 "呼應現代需求的高價值庭園"。 之後自日本延請了一位有著「庭園精修師」稱號的 東京農業大學古庭學者 鈴木誠 教授 來台協助規劃並帶領施工人員親自動手施作。

    規劃設計 採 "從前人的思考方式、技術、手法追求傳統造園技術現代化"之原則 ,著重在軸線構成,重點與朝向岬角與峽彎,立體關係。營造日本庭園究風水〝四神相應〞之格局,也就是 左青龍(東方)會有流瀧式水流,右白虎(西方) 基本是會有較平的礫石路,北玄武 是三座山,而 南朱雀 會是草坪等較平之地,屬於 池泉迴遊式庭園 的整體空間架構。

    回覆刪除
  2. 【原來日本人這樣把台灣踩在腳下…】奴才般的館長和黨國餘孽, 繼續享用大日本帝國的餘威, 捨不得拆除, 比日本人還不如

    回覆刪除
  3. 那個『台』是臺灣總督府的徽章好嗎。

    回覆刪除
  4. 這樣亂七八糟的解釋也可以當一篇文章!裡面文章的內容大概有一半,不!是四分之三都是假的,天后宮當時是因為火災燒光的之類的,請愛回台灣文化的大家要自己去查一查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