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糖香蔗甜重現,那美好的仗我已打過】 -專訪糖廍文史工作室負責人陳金耀



曾經,這裡只是一片荒煙漫草的空地,放眼只見三座老舊、不起眼的鐵皮屋;而今,這裡卻是一片欣欣向榮的公園,除了古蹟之外,公園裡還奢侈地在天龍國的土地上種著甘蔗。

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荒蕪之地變公園,又是什麼樣的動力讓居民願意站出來,共同守護著家園上的古蹟。「Ramble  Taipei 漫步台北」本周專訪糖廍文史工作室負責人、曾任大理國小的陳金耀老師,帶我們一起回顧這段糖廍的奮鬥史。

居民自覺
陳金耀表示,西園醫院在民國86年底想要擴增院區,希望能透過租用台糖土地的方式,在現今糖廍文化園區增設700床的療養病床。由於萬華附近除了西園醫院外,已有仁濟醫院與愛愛院,消息傳出後,引起附近居民的恐慌,也意外地喚起了居民們的團結。

過程中,在與社區耆老的訪談中發現,原來這三棟外觀包覆鐵皮的黑瓦屋,曾是日據時代的製糖所,後來做為台糖的台北發貨倉庫。在得知糖業與地方連結後,陳金耀開始到圖書館及文獻會查資料,獲得許多貴人相助,像是當時有個文獻會的朋友,主動提供許多照片與資料,讓糖廍在爭取公園及歷史古蹟保存的過程,得到有利的佐證。這位朋友後來也與糖廍居民成為很好的朋友。
紅磚疊砌的倉庫,別有風味

夢想成真-設立公園、認列古蹟
為了爭取設立公園、認列古蹟,大理街的居民非常團結,只要有相關的訊息或活動,開始在附近每棟大樓樓下張貼訊息、爭相走告,相約一起去抗爭,全盛時期幾乎附近每棟建築上都掛著白布條。陳金耀表示,居民的智慧與團結的力量,改變了政府原來的都市計畫,同意將該區劃為公園用地。大理街的社區運動因此在全國社區營造史上寫下了一筆,爭取的過程也納入了康軒的國中教科書以及翰林的高中地理教科書中社區參與的典範,更成為學子們的教材。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日人木下新三郎、高橋虎太與板橋林家第四代林熊徵等人於1910年成立台北製糖株式會社,為北臺灣第一家新式製糖廠;1911年設置臺北製糖所,其所製造的糖叫耕地白糖,也是當時台灣品質最高的糖。截至1942年止,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徵召壯丁當兵,缺工而被迫停工。




令人遺憾的是,自光復後到西園醫院欲強行圈地,喚起居民的自覺,這50年來竟沒有人跨過藩籬一探究竟,差點就斷了這條歷史文化的連結。據悉,日本人離台時將糖廠資料全部銷毀,幾無照片或相關資料留下。台糖接收後,一部分賣給中國時報,一部分賣給台電,一部分與市府合建國宅。剩下三棟建築,則做為台糖的發貨倉庫使用。

留下來的三座倉庫,倉庫建築本體長達50公尺、寬20公尺,紅磚疊砌、拱門、梯形柱及大跨距構架為其建築特色,這也曾是台灣最北的製糖場所。此外,還有供火車泊靠載運原料的雙翼古月台,也說明了當年糖廠與軌道運輸間的密切關係。

陳金耀與大理居民們鍥而不捨地蒐集各種資料,終於說服文資委員,台北市政府在民國92年將這三座倉庫及古月台,指定為市定第106號古蹟。

糖廍的五分車

感念貴人相助
陳金耀回憶著近20年來的奮鬥過程,感謝過程中有許多的貴人相助,才得以成功。

陳金耀透露,當時在爭取的過程中,雖曾與台糖公司有過激烈的衝突,但當時的台糖董事長錢秉才曾私下與大理社區的朋友說,如果真的將此塊地爭取為公園保留地,請社區居民一定要在公園裡面種甘蔗,尋回那份糖香蔗甜與歷史文化的根。

因為錢董事長的提議,糖廍成功爭取設立公園後,開始種甘蔗,一開始是種在花盆裡,後來才種在地上。種在地上的甘蔗也因落地生根的關係,長得特別好,現在已有三層樓高,糖廍社區自民國87年起,開始辦理青少年社區種子營,帶領小朋友瞭解社區與古蹟的歷史,每年十一月至三、四月期間,還會擇期採收甘蔗,辦理甘蔗祭等的活動。


茂盛的甘蔗園

此外,由於中國時報對文史積極地的投入與報導,讓聯合報與自由時報跟進採訪,進而使得當時所有的電視媒體都開始大幅報導,幫助糖廍順利爭取設立公園。讓陳金耀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老先生在民國91年過世前,其親信曾問過余老先生,先前答應大理街的綠化公園與地下停車場的案子,由於所需經費上億,是否還要兌現?余老先生當時已接近彌留前夕,仍堅定地回應「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重信守諾的一句話,讓大理街居民感念至今,這也是糖廍公園地下停車場的由來。

革命尚未成功,仍有1000坪土地未納入公園
糖廍文化園區認列的古蹟有ABC三棟。A棟目前為糖業展示館,展示著台灣糖業的歷史,近期的展示裡增加了社區發展的歷史,同時也把美軍轟炸前的糖廠建物情況,以模型圖展現,讓民眾瞭解糖香蔗甜的過往。B棟則為表演場地,約可容納200人左右,在明華園沒有使用時,可租借給其他團體使用;同時為鼓勵萬華的藝文團體,舉凡萬華區團體租借者,毋須場地費,只需要支付冷氣水電費即可。C棟除了一部分為明華園的展示館外,其他地方則是明華園總團的辦公處所。

陳金耀指出,A棟及B棟所在的公園土地共有2000坪,已劃設為公園,目前C棟雖已指定為古蹟,但土地仍為台糖所有,當時由於台北市政府協助台糖公司辦理容積移轉的過程仍未完成,已有明華園出面借用,租約預定民國108年到期。大理地區居民期望C棟古蹟所在的1000坪綠地,能與A棟及B棟的所在地一樣,儘速移轉為公園。

糖廍文化園區仍有1000坪未納入公園


扮演永遠的守護者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糖廍文史工作室負責人陳金耀表示,這一條路到目前為止,走了近20年,糖廍發展的歷程可以做為台灣其他社區活動,乃至於社區總體營造的參考。

陳金耀認為,讓地區居民團結的最重要因素,在於使居民們瞭解地區的歷史,並透過活動的方式,鼓勵居民參與。因為活動不僅可以帶動社區的活力,更可以讓居民們相互認識,進而關心社區事務。此外,媒體的報導與政治人物的參與,也是幫助社區增加曝光度的重要因素。

被問到糖廍下一步的目標或計畫時,陳金耀表示,「雖打過美好的仗,但不代表擁有或佔有」,其並不想一直主導方向,未來將配合市政府規劃,扮演「守護者」的角色,忠實反應社區居民的意見。


糖廍旁的大理社區
採訪後記
早春的傍晚,趁著天氣涼爽再次造訪糖廍文化園區,儘管對於萬華已是這般熟悉,但在經過龍山寺,穿過西園路、大理街後,糖廍依舊令人驚艷,令人有種豁然開朗的舒爽,心中不禁佩服著大理地區居民在20年前已有此遠見,不僅為子孫保留下歷史文化的根,更為社區在一片水泥叢林中爭取一大片綠地。


專訪陳金耀老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