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衣依位階來區分 |
刺繡是在織品上以彩色絲線表現出各種圖案花紋的一種工藝美術。刺繡與養蠶事業緊密相連,因此刺繡又可以稱為絲繡,最早可追溯至虞舜時期,在中國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可以說是最早發現及發展絲繡的國家。自漢朝以來,刺繡更成為每個女子必學的技能。
台灣承自閩繡、刺繡工藝精湛
中國傳統有四大名繡,像是江蘇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廣東的粵繡以及四川的蜀繡,依各地民情而發展出不同的刺繡風格。台灣的移民多來自福建,刺繡技藝多傳承自閩繡;台灣刺繡工藝相當精湛,連橫在<台灣通史>提到「台灣婦女不事紡織,而善刺繡。刺繡之巧,幾邁蘇杭。名媛相見,競誇女紅」
乾隆、嘉慶年間,台灣移民增加,經濟貿易活動逐漸熱絡,各地廟宇與廟會活動也隨之昌盛,除了日常的織品外,宗教性活動或儀式中所使用的刺繡品愈來愈多,例如神轎的轎衣、道士的道袍、神明的衣服、供桌上的桌裙、神明出巡時陣頭所用的繡旗及傘蓋,以及民間喜事常用的八仙彩等等。
宗教活動的蓬勃發展,以宗教用品為主的專業繡莊也在台灣各地發展起來。這時侯的台灣刺繡也開始走出自己的風格,像是圖案造型多樣、色彩豐富、立體繡面、喜愛使用金銀絲線等等。
神明衣披肩 |
婆媳傳承一甲子的「南新繡莊」
由於刺繡耗時費工,曾盛極一時的刺繡,在進入工商業社會後,已慢慢消逝。萬華目前還有間繡莊,創立超過了一甲子,透過婆媳之間的傳承保存著這項技藝,除了刺繡之外,這間繡莊還是神明衣帽的專櫃。為了進一步瞭解這項傳統技藝,「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特別走訪了位於萬華康定路上的「南新繡莊」。
「南新繡莊」係於1963年(民國52年)成立的,目前負責掌櫃的吳淑美表示,其公公本身是福州人,自小即學習閩繡,後來至台灣發展,曾於大稻埕及新竹城隍廟等地發展,最後落腳在萬華創立「南新繡莊」。
「閩繡」會先以素描方式在布面上構圖,其主要特色是在所繡圖案以棉絮做成立體浮雕後,再以金、銀色的粗線,配合多彩絨線繡成各種圖案,色彩艷麗、風格華美。「南新繡莊」承襲自閩繡,其主要製品包括宗教用品及戲劇繡品,專供敬神及演戲使用;為了讓繡工更加細膩,使用的是極細的日本針。因此繡出來的宗教用品及神明衣特別活靈活現。
吳淑美說,現今市面上有些改良款的神明衣繡品,裡面不塞棉花,改用保麗龍,也就是先將保麗龍削一個形狀後,再將刺繡的彩線繡在外面。相較而言,以棉花為內裡的刺繡,較柔軟而富彈性,較具自然的立體感;以保麗龍為裡的刺繡則較僵硬,比較容易因為重壓而損傷。
平繡 |
神明依位階而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與圖案
擁有40年刺繡經驗的吳淑美表示,神明衣會依性別及等級來做區分。例如,男神多穿繡龍的衣服,女神則穿繡鳳的衣服。但也有例外,像是王母娘娘在眾神中輩份較高,神明衣上會同時繡上龍與鳳;媽祖在台灣民眾心中的地位很高,也會穿繡龍的神明衣。
此外,土地公多穿繡壽字的衣服。在萬華地區聞名的祖師廟,祖師爺多穿磚角的衣服,帽子上方繡有佛字。
若就神明衣的顏色而言,位階較高者,像是玉皇大帝及王母娘娘的神格最高,多穿黃色的神明衣;觀音菩薩身穿白衣,上面繡有蓮花及竹葉;媽祖身穿橘色的衣服,土地公則穿藍色。一般民眾常見身穿黑色神明衣的神明,則屬於道教的王爺。
八仙彩 |
傳統手藝面臨失傳
吳淑美是在民國66年嫁至南新繡莊,那時候的南新繡莊己是萬華地區相當有名氣的神明衣帽專櫃,全盛時期曾聘有幾十位師傅,有的是從南部來學技藝,有的本身已經會刺繡,會到知名店舖多學一點功夫。
吳淑美說,出嫁前連拿針都不會,針都拿得斜斜的,一切從頭開始學。公公從畫底稿開始磨練她的素描功力,像是畫出繡樣的底稿或寫出普渡披肩上的字,往往為了要求完美,當時每個字或每個圖樣至少要練習個50遍以上,也因此奠定自己今日的工夫。再加上公公帶徒弟相當嚴格,若覺得作品不合格,會要求全部拆掉重繡。淑美說,過去曾看過刺繡師傅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親手拆掉自己不合格的作品,令人相當不忍心。
每做一件手工神明衣,平均需要一個多月才能完成,不但耗時、耗神又費工。因此近來許多神明衣改採平繡或機器繡方式,大約幾天就能完成。
吳淑美坦言,學習刺繡必須要有耐心,才能學習這項工夫,很多來學習的人都坐不住,到現在都不算真正收過徒弟。目前台北幾乎只剩下南新繡莊一家在做純手工的神明衣,吳淑美說,「自己只能做多少算多少」。
傳統技藝面臨失傳 |
其實神明衣的顏色
回覆刪除不能代表神明的位階
關鍵的代表
是衣服上繡的是龍或蟒
龍與蟒外型相近
爪數卻有不同
龍五爪 蟒四爪
能穿五爪龍的是帝級神
一般四爪蟒都是王爺階級居多
非常感謝您提供的見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