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見證「頂下郊拼」的祖師廟


祖師廟原貌


每周五晚上是我們家那兩個小子自己覓食的時段,說也奇怪,這兩個小子每每喜歡到祖師廟口吃清粥小菜。一時興起考考兩小子對於家裡附近清水巖祖師廟瞭解多少,沒想到,他們心裡只想到周遭美食及電影「艋舺」的片斷畫面,其餘腦中一片空白。


對我來說,清水巖祖師廟不僅是小時候最愛去的地方,它更見證了台北的都市發展歷史。19世紀時,艋舺移民漸多,以同安人為主的下郊與三邑人的頂郊,為了爭取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加上同安人自己有奉祀的神明-霞海城隍,並未加入龍山寺的信仰等因素,雙方衝突不斷;185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爆發了俗稱「頂下郊拼」的分類械鬥。

「頂下郊拼」後,同安人戰敗移居至大稻埕及大龍峒,造成大稻埕的興起,霞海城隍也被迎至大稻埕供奉,成為當地的信仰中心。後來大稻埕愈來愈繁榮興盛,甚有超越艋舺的趨勢,讓當時的官府在兩地難以抉擇的情況下,只好選在艋舺和大稻埕的中間地帶興建台北城。一場激烈的戰役,影響了地方的發展,更牽動未來台北城一百多年的走向,令人始料未及。

關於清水巖祖師廟也有許多傳說,像是裡面供奉的祖師爺,相傳是宋代一位高僧,常為地方祈雨解旱,施醫救人,過世後被奉為安溪的守護神。據傳,每逢大災變,這位鄉民守護神都會掉落鼻子,藉以向世人示警,所以又被稱為「落鼻祖師」。另外,據聞中法戰爭大戰於淡水之際,淡水曾請來艋舺的清水巖祖師爺助陣,使該戰大捷,台北得以平安,為表功績,當時的光緒皇帝御賜「功資拯濟」匾額,目前放在祖師廟大殿上方,據說這也是全台北市目前唯一倖存的一塊皇帝匾。

清光緒帝御賜匾額
令人莞爾的是,淡水的祖師爺信徒認為,神像原屬於淡水,是艋舺人借去寄放而已;艋舺人則認為,神像是艋舺借給淡水,才讓淡水平安,因此神像屬於艋舺,兩派爭執不斷,只好輪流奉祀。之後落成的淡水祖師廟,正殿也掛有「功資拯濟」匾額的複製品,兩者何者為正統,只能留待後人自行評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