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逍媽祖」,大甲媽遶境進香活動正在台灣中部延燒,但農曆三月除了逍媽祖外,保生大帝的聖誕也是在農曆三月。但我們這次一家老小出動不是為了保生大帝的生日,而是為了去看台灣在清末及日據時期相當盛行的「對場」建築特色。
所謂「對場」,就是將建築或分為左右兩邊,或分前後兩棟,由兩派人馬各自進行、相互競賽,完成後勝者可以贏得在業界的好名聲。而台灣這種「對場」建築,僅在清末及日據時代流行,且以寺廟居多。保安宮是台北市寺廟採用「對場作」建築風格的代表,在1917年重修時,由當時住在板橋的大木匠陳應彬與大稻埕郭塔兩人,以中軸線為界,各領團隊在左右兩側「對場」興修。
以中軸為界的對場作 |
根據資料顯示,保安宮「對場」的部份,包括屋脊、前殿木結構及正殿重檐間木結構。就我們現場觀察,最明顯「對場」的部份,在保安宮正殿上方的屋脊,工匠們在屋脊上方各取不同人物來雕刻,遠處亦可見其工藝精細,可以想見當年雙方努力求勝的用心。但老實說,「對場」部分真的太高、太遠,若不細看,其實很難分辨差異,這可能也是我們設備不足,下次應該帶望遠鏡來好好欣賞一下。
屋脊上方工藝精細 |
從今日的觀點來看,「對場」已成為清末及日據時期建築的一大特色,到了民國時期己不多見,這個特色也是將台灣寺廟建築藝術推往巔峰的重要助力。
此外,在進保安宮參拜前,我的大姑提醒我,保安宮內保存許多台南名匠潘麗水的代表作,我們在保安宮繞了一圈後,發現正殿周圍的壁畫都是潘麗水的作品,其特色在於筆觸流暢,用色華麗而典雅。順道能夠欣賞到大師的作品,也算是個滿棒的意外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