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大龍峒哈密街上的保安宮,與龍山寺及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合稱為
「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專訪了擁有20年導覽資歷,同時也是保安 宮的董事及中華民國觀光導覽協會的何良正老師, 來為我們介紹保安宮的「對場作」。
一、歷史背景
保安宮自1742年成立以來,歷經多次整修後, 每次的整修對於保安宮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像是1917年的整修奠 定了現今的寺廟規模;1997至2002那次的整修, 還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 這個獎項在台灣而言,不僅空前,更是絕後。
就歷史背景而言,時值日本大正六年,當時的日本打敗中國、 俄羅斯,可以說是日本國力最為強盛的時候。 台灣當時做為日本在亞洲地區的殖民地, 更是被日本視為重要的示範區, 因而那段時期的台灣多大興土木興建或改建重要建築物, 台灣有許多廟宇也都是在大正時期重修,像是保安宮在大正六年( 1917年)重修,龍山寺則是在大正八年(1919年)重修。
二、什麼是「對場作」?
「對場作」,也就是台語所說的「拼場」,係台灣傳統建築在建造過 程中,左右兩邊由不同的建築師傅分別獨自建造, 合力完成這一座建築。特色就是建築左右兩邊相對應之元件, 尺寸相似,但形狀、樣式、手法卻各異;形式則可分為左右對場或前 後對場。
一般而言,採取「對場作」的原因,除了展現財力外, 更希望讓匠師們拿出絕活、同場競技。而「對場作」 的評審則由當時廟方的管理委員、 當地仕紳及知名藝術人士等共同組成,對於競賽的雙方而言, 贏了不僅是榮譽,更可獲得一個大紅包, 同時也象徵著未來有做不完的生意。
三、拚場敗北後,刻字暗諷對手
保安宮的「對場作」係以中軸線為界,分為左右兩邊, 請了陳應彬及郭塔兩位大師來拚場。陳應彬為漳洲人, 因為蓋了富麗堂皇的北港朝天宮而聲名遠播;郭塔則是當時大稻埕有 名的工匠。陳應彬負責的是龍邊(亦時以神明為主位的左邊), 郭塔做的則是虎邊(以神明為主位的右邊), 並邀請新莊吳海同一起助陣。
在當年的競賽中,負責龍邊的陳應彬獲勝,郭塔因為無法認同,
為了考據這些刻字的真偽,我們在還特別請教保安宮董事何良正, 何董事表示,這些的文字是否確為郭塔當年在「對場作」 敗北後心有不甘而留下或者後人再刻上,已不得而知,亦無從考證。
另外,保安宮正殿兩個屋簷中間的水車閣設計為「八仙大鬧東海」
無論是郭塔留下的「真手藝無更改」及「好工手不補接」字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