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2日 星期五

【台灣哪個地方的人最會做生意?】-專訪大稻埕逍遙遊導覽老師葉倫會












猶太人很會做生意,舉世皆知;台灣有個地方的人也很會做生意,這個地方在哪裡,竟然能夠讓一個曬稻穀的地方,成為北台灣最繁榮的地方?原因何在?

1853年「頂下郊拼」後,同安人戰敗移居大稻埕,造成大稻埕興起,甚而超越艋舺,成為台北最繁榮的地方。很多人對於「頂下郊拼」的歷史耳熟能詳,卻不明白為什麼一群戰敗的人能夠讓地方興盛,心裡更質疑同安人真的這麼厲害嗎?竟然能夠讓一個原本只是曬稻穀的地方,點石成金,成為當時北台灣最繁榮的地方。

為瞭解大稻埕崛起的歷史背景,「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專訪了大稻埕逍遙遊的導覽老師葉倫會,深度剖析大稻埕崛起的背景。葉倫會原為海關博物館首任館長,原為增加海關博物館能見度,在霞海城隍廟於民國86年欲舉辦逍遙遊導覽時,向廟方毛遂自薦擔任導覽義工,迄今已帶過856次的導覽。

大稻埕地名的由來
「稻埕」指的就是曬稻穀的地方,由於大稻埕地區原為一大片水田,台灣稻作有兩期收穫,收成後需要曬稻穀,因其附近有個特別大的曬稻穀地方,取名叫做「大稻埕」。

葉倫會表示,造成大稻埕的崛起因素很多,主要分為地理與歷史兩大因素。

一、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部分。台北地區剛開始發展的地方為新莊,而非艋舺,但由於新莊地區河道淤積後,逐漸移至艋舺發展。1853年後,艋舺地帶的淡水河道也開始淤積,因而商業活動開始漸漸移至大稻埕發展。

二、歷史因素
歷史因素部分較為複雜。由於台灣自古為移民社會,早期移民為了生活、為了爭地盤,往往逞勇鬥強,常有械鬥事件發生,從最早的閩客械鬥到漳泉械鬥,都是如此。規模最大的漳泉械鬥就是「頂下郊拼」。

移民於艋舺的兩大族群,一為福建泉州同安籍移民,另一群則為三邑(晋江、惠安、南安)人,因為爭地盤與信仰上的差異,多次發生械鬥,發生於1853年的「頂下郊拼」則是最大規模的械鬥,結果造成同安人戰敗大規模移居大稻埕,造成大稻埕崛起。


葉倫會認為,除了同安人較會做生意之外,大稻埕的崛起還有三個主要因素,包括交通、開放通商口岸以及優質的台灣人。

1.交通-河運、鐵路及公路的匯聚點
交通部分,當時的大稻埕是河運、鐵路及公路的匯聚點。由於淡水河是台灣20大河系中,唯一具有航運便利的河道,讓沿岸生產的農作物得以運出,改善農民生活;艋舺碼頭淤積後,主要的商業活動逐漸地移至大稻埕。

劉銘傳於1887年完成台北至基隆的鐵路,1889年規劃台北至新竹段,當時的台北火車站就是設置在大稻埕。公路方面,日本人統治台灣後,可以進出台北城有四座橋,包括:台北橋、明治橋(中山橋)、昭和橋(光復橋)、川端橋(中正橋)。台北橋則是唯一通縱貫公路的橋,當時沒有重慶北路,以延平北路為出入口。

2.開放通商口岸
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則是開放通商口岸。1842年,清朝鴉片戰爭戰敗後,簽訂南京條約,其中包括割讓香港,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口商。葉倫會表示,過去歷史課本以喪權辱國做為開放通商口岸的詮釋,但若就歷史的發展來看,原來的香港與上海都僅僅是個小漁村,但開放通商後,香港被譽為維多利亞女王王冠的鑽石,上海則成為全亞洲最大的都市。

1858年及1860年分別簽訂的中英、中法天津及北京條約,其中一項條件包括開放淡水做為通商口岸。而所謂淡水河港的範圍包括淡水河口上的艋舺及大稻埕,然由於艋舺港口逐漸淤積,而逐漸移至大稻埕。

3.具備冒險犯難特質
大稻埕開放為通商口岸後,開始設置洋行,同時也帶來了外來的技術、資金以及新文化,商人因此賺錢,賺錢後衣錦返回家鄉,吸引了家鄉中勇於冒險犯難的人,一起到大稻埕發展。新血的加入,使得大稻埕一時人才濟濟、百家爭鳴,因而諦造了發展的高峰。

葉倫會表示,自由化,或許應該說是接受競爭,是世界各國持續發展的重要關鍵,若不接受競爭,就將像古巴一樣,因為封鎖而沒落。歷史文化長遠來看,沒有是非對錯,也沒有優勝劣敗,只有觀點不同。過去被認為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卻成為地方發展的契機。落差之大,令人喟嘆,這也是台灣在面對服貿、貨貿,乃至於TPP時,所應反思的。




採訪後記:
葉老師具備著博物館人勇於學習、樂於分享的特質,不僅侃侃而談大稻埕的歷史與文化發展,心中亦彷彿有張無形的地圖,細數大稻埕各條街的商家與傳承。採訪過程中,還主動提及最近看了一篇谷口治郎在「悠悠哉哉」的漫畫,葉老師希望「台北不僅僅是個地名,更希望台北成為一個傳承的精神。」我們也期望將這份精神傳承下去,讓台北成為一個有歷史、有文化、有深度的城市,將台北的美、台灣的好介紹給世界各地的朋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