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西門町鬧區的台北天后宮 |
媽祖是台灣民間相當重要的信仰,台北地區有三大媽祖廟,包括關渡宮(1712)、艋舺新興宮(1746)以及松山慈佑宮(1753)。三大媽祖廟興建的時間及位置,同時也代表著先民墾拓北台灣,從近海、港口進而深入內陸的歷史與足跡。
艋舺新興宮是現今台北天后宮的前身,在農曆03月23日媽祖誕辰前,「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特別走訪台北天后宮,在佛經誦揚聲中,專訪台北天后宮的管理委員同時也是上海老天祿董事長蔡清國,以及台北天后宮總幹事吳教道,與我們暢談這段歷史。
艋舺新興宮曾具有官廟地位
艋舺新興宮奉祀的媽祖神像原係由康煕無間往返大陸及台灣間的商船請來艋舺街上奉祀,在1746年要返回大陸時,請示媽祖卻屢屢擲嘸筊,後來才知媽祖指示留下,並於現今艋舺的西園路上建廟。台北天后宮總幹事吳教道表示,原來天后宮位於現今的西園路上,廟地的寬路幾與西園路一樣寬。就定位而言,艋舺新興宮為當時台北城內唯一的媽祖廟,清朝政府不僅補助新興宮相關經費,在228公園的台北大天后宮興建前,清朝官員每逢初一、十五都會來參拜,祈求平安,可以說是具有官廟的地位。自台北大天后宮落成後,政府官員才改至大天后宮參拜。因而艋舺新興宮才會與龍山寺、清水巖祖師廟並稱為「艋舺三大廟門」。
日人以「防空避難」為由,強制拆除
1943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兩年,日本政府以防空避難為理由,強制拆除艋舺新興宮。台北天后宮管理委員蔡清國表示,「防空避難」只是掩人耳目的說法,事實上是為了興建飛機跑道。因為附近原有南機場供小型戰鬥機起降使用,為了避免南機場被炸而無法起降,日本政府因此決定拆除艋舺新興宮闢建新的飛機跑道。拆除後的艋舺新興宮媽祖神像及神器則被寄放在龍山寺後殿,一直到民國40年(1951年)才遷至現今的台北天后宮。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投降、歸還台灣,吳教道表示,為了替新興宮的媽祖找地方供奉,當初信眾曾相中兩個地方,一是位於西寧南路底的法華寺,另一個則是位於成都路上的弘法寺。但因為法華寺的方位是座西向東,弘法寺則為座北朝南,在方位與風水的考量下,信眾們決定讓媽祖遷入弘法寺。吳教道表示,媽祖遷入弘法寺還曾獲南京政府認定合法的行政判決。
弘法大師 |
遷入弘法寺,改名「台北天后宮」
在新興宮的媽祖遷入後,信眾們先將弘法大師請至四樓的倉庫存放,改名為「台灣省天后宮」,後來改名為「台北天后宮」,並沿用至今。
吳教道表示,台北天后宮與曾建於228公園省立博物館處(現今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台北大天后宮不同。台北大天后宮係當時台灣巡撫劉銘傳所建,日本政府統治台灣後沒幾年即拆除。台北大天后宮內所供金身媽祖一度被放置在今監察院(過去台北州廳)走廊下樓梯口旁,被時任三芝區長的曾石岳發現,因而向日本政府申請將金面媽祖迎至三芝供奉。曾石岳也就是李登輝總統夫人曾文惠女士的祖父。
原來的弘法寺是個相當大的寺廟,從現今成都路位置一直延伸到西寧南路口,建地有500多坪。現今位於台北天后宮周圍的建物是當時官商在私相授受的情況下搭建,使得台北天后宮迄今僅剩下200多坪用地。民國41年(1952)曾發生場大火,將木造日式風格的弘法寺及寺外周遭建物等都付之一炬。在信眾集資下,於民國48年(1959)重建,強調南方華麗的宮廟建築,有別於行天宮的北方建築特色。
弘法大師托夢,宗教融合
蔡清國說,弘法大師曾兩度託夢給當時的天后宮主委黃慶餘,表達不希望待在倉庫裡,後來就將弘法大師迎出,供奉在側殿,從此台北天后宮主位左側供奉弘法大師,右側則供奉土地公。
弘法寺係日本真言宗高野派傳來台灣的日本佛教宗派,日本戰敗後,弘法寺和尚攜缽返國後,日本弘法寺每年都會由主廟及東京別院輪流,派人來台參拜及做法會。吳教道說,自日本發生311大地震後,有些年沒來了,今年特別來台舉辦弘法寺開創1200年紀念。
新興宮媽祖迎來後,當初弘法寺的佛像及重要文物都收到倉庫裡,倖免於火災。其中包括相當重要的曼佗羅畫,台北天后宮還特別找了台北藝術大學維修,並做了一份複本,放在天后宮側邊供民眾觀賞。
艋舺新興宮留下的大鐘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