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O將屆,總統府也將易主,「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趕搭著這股熱潮,特別邀訪了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以及文化資產保存中心主任閻亞寧,與我們暢談當初興建總統府的歷史背景與建築特色。
日本老早就覬覦台灣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就已與世界強權國家取得直接的聯繫,一方面邀請外國的顧問到日本指導,另方面也大量地派遣留學生出國留學,直接學習新知。由於日本缺少工業革命所需的原料,因此開始向外擴張,西向中國東北尋覓工業原料,南向熱帶地區尋找新的據點。
身處溫帶地區的日本向熱帶發展時,亟需一個中間地帶的跳板,也就是說,日本早已覬覦身處亞熱帶地區的台灣。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日本在中國對外的大、小戰役中,無論是檯面上或檯面下,或多或少都沾得上邊。終於,清廷在甲午戰爭失利後,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開啟了日本在臺灣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
總統府原為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的總督府,日本派至臺灣的總督,初期是在清廷所設立的布政使司衙門上班。然由於布政使司衙門曾遭過大火及白蟻侵蝕,早已殘破不堪,兒玉源太郎在擔任台灣第四任總督時,即開始有興建總督府的計畫。
當時的台北城自北門而入,一路從延平北路、中華路到博愛路,可以說是城內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日本政府在1900年公布的台北市區計畫圖中,確認在台北城南邊文武町二丁目的位置興建總督府,該址上原有陳姓與林姓兩家祠堂,後來決定以徵收拆遷的方式解決。
總督府在彰顯日本殖民統治的威嚴
當時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認為「不睹皇居壯、安知皇子尊」,為了彰顯日本帝國殖民統治的威嚴,主張總督府的興建採取公開競圖的方式。所謂競圖就是指現代工程比圖的方式,也就是說,欲競爭者必須在一定時間內提出作品,並邀請產、官、學界的專家擔任評審,評比出最優秀的作品。總督府的競圖還特別禮聘東京大學建築系教授,也就是日本建築界第一把手的辰野金吾先生做為評審。
評比結果出來了,一等獎從缺,由獲得二等獎的長野宇平治勉強入選。但因總督府並不十分滿意長野宇平治的作品,還請了當時有名的營建官員森山松之助根據長野宇平治的設計圖加以修正。
森山松之助主要修改了三個地方,包括拉高中央的高塔,由原六層樓的設計拉高至十一層樓;加壯四角的衛塔以及強化古典裝飾的語彙。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長野宇平治或森山松之助,兩位都是辰野金吾的學生,所設計的作品自然深受辰野所喜愛的風格影響。
建築特色
1.以東為尊
總督府為一官署式建築,日本崇尚太陽,國旗即為太陽圖案,並以東方為尊,與中國以南方為尊,強調南面而王有所不同,因此總督府方位是座西朝東。
總統府前面的馬路象徵一個大廣場,向前即為景福門的圓環,放射式的朝外聯繫對外交通。同時受到西方現代城市強調「都市之肺」影響,像是倫敦的海德公園以及紐約的中央公園,因此在設計圖上,亦配置設計了兩個「都市之肺」,包括228公園(大肺)與介壽公園(小肺)。
2.採對稱格局
就格局而言,總督府強調殖民政府的威嚴,採取對稱的格局,由上往下看,為一「日」字造型。四邊配有四個塔樓,中間有一個高聳的中央塔樓,中央塔樓兩側還有兩個小的塔樓,稱為twin tower,中文稱為雙子塔,目的在於突顯雄壯威嚴的建築氣勢。
3.外觀為紅白相間的「辰野風」
總統府使用鋼筋混凝土蓋成,外觀則以紅色磚頭輔以灰白洗石子做為白色飾帶,形成紅白相間的風格,歐洲稱之為「安妮女王風」。這樣的風格也是辰野最愛的風格,因此亦被稱做「辰野風」。
特殊機能設計
1.電梯的設置
完工於1919年的總督府,有幾個相當特殊的設計,像是電梯。歐洲在19世紀即開始使用電梯,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更是汲取了許多歐洲先進的技術。
2.吸菸室的設計
總督府兩個中庭的四個角落,各有一個向中庭凸出的吸菸室,這也顯示當時已有隔離二手菸的概念。
3.垃圾專用管道
吸菸室旁有貫通上、下樓層的管道間,集中處理各個樓層的垃圾。
4.因地制宜-周遭多設有廊道
為了適應亞熱帶地區高溫、多濕且多雨的氣候,避免因太陽照射而溫度過高,總統府在東側、西側及南側都設有廊道,僅有北側(靠台灣銀行)沒有廊道。此外,還設計了兩個中庭,可以做採光及氣候調節之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