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成蔭的青田街 |
台北市有一條很美的街,老樹成蔭,當陽光透過枝葉縫隙撒下,落在百年歷史的日式建築時,令人不禁有種「結蘆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靜謐。
「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本周特別請來精通中、英、日三種語言的中華民國導遊協會講師何良正醫師,為我們導覽青田七六,並以其20年的導覽經驗解析青田七六成功的原因。
青田街日式宿舍群聚的背景
日據時代初期的青田街多為池塘或幾戶農家稀疏林立,日本政府在1929年設立台北帝國大學及台北高等學校(也就是後來的師大),為了讓學校的教授有棲身之所,開始在學校附近的青田街蓋了許多日式宿舍。除了公家出錢蓋的宿合之外,青田街3、5、7、9巷內的日式房舍,則多為日本教授集資、自己蓋的房子。
「青田七六」位於青田街七巷六號,興建於1931年,佔地206坪,由日本教授足立仁設計、興建而成。足立仁教授以研究甘蔗見長,由於台灣早年甘蔗產量不多且甜度不夠,經其研究改良後,台灣的甘蔗品質已有國際級的水準,連帶也提昇了甘蔗所提煉出來的糖,成為台灣當時對外重要的輸出品之一。
和洋折衷風格
就建築特色而言,青田七六屬於和洋折衷風格,兼具日式與歐式的建築特色。
日式建築風格部分,包括:使用兼具防水與隔熱效果的雨淋板;屋瓦上使用鎮壓或趨邪之用的鬼瓦;以灰泥工法做成的窗格;地板使用檜木及日式榻榻米地板;以及銜接屋內與室外的「緣側」,也就是屋簷下面向外延伸出的部分,又稱為外廊。
歐式建築風格部分,包括:雨庇,類似遮雨棚,也是我們現在所謂雨遮的前身;採用北歐常見的凸面窗,由於北歐陽光較少,為爭取較多的日照而將窗戶向外凸出;窗型則捨棄東方常見的方型,而採用菱型。
使用13溝面磚
青田七六所使用的13溝面磚主要承襲自歐洲,產自北投窯場,是台灣於1920年至1930年期間,相當流行的一種建材。由於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爆發,為了躲避空襲,建築物外所貼的瓷磚多為草綠色或土黃色,以形成保護色;溝面上的波紋則可避免太陽光反射,使建築物不會因反光而目標顯著,因此也被稱為「國防磚」。
有趣的是,若靠近細數13溝面磚,卻怎麼算都只有12道溝面呢!令人猜不透當初命名的由來。
「青田七六」已成為古蹟結合文創經營的重要範本,曾有20年文史導覽經驗的何良正,以他獨到的觀察,剖析「青田七六」成功的關鍵。
地質徒孫、一脈相承
「青田七六」除了擁有得天獨厚的和洋折衷建築外,前任屋主馬廷英教授是台大地質系第一任系主任,巧合的是,目前的經營團隊「黃金種子」創辦人吳文雄也是台大地質系畢業,算起來是馬廷英教授的徒孫。
強調歷史與文化的深度*定期辦理導覽與文史講座
為了讓民眾更瞭解「青田七六」與周遭環境的歷史,目前已訓練了7至8位的導覽老師,幾乎每周都有安排導覽,訴說老房子故事的同時,也貫串了時空背景,更賦予老房子新的生命。此外,還透過街區導覽的方式,讓民眾認識當年的青田街,瞭解台北這條最美的街與濃厚的文化底蘊。
*科普導覽
青田七六是台灣第一個科學名人故居,再加上經營者本身所學,地質教育的推廣成為青田七六相當有特色的導覽活動。青田七六中還有一面岩石牆,展示著從各地蒐集而來的岩石。
青田七六中的岩石牆 |
開發特色文創商品-蔗之醇
青田七六本身也是有名的古蹟咖啡廳,蔗之醇(冰滴咖啡加甘蔗汁)是招牌的創意飲品,喝的時候,要先喝一口甘蔗汁、再喝一口咖啡,然後將兩者融合為一,風味相當獨特。
開發這項創意飲品的緣由,主要是青田七六的首任屋主足立仁教授除了將台灣的甘蔗品種改良後發揚光大,還會自己種咖啡、烘豆,並煮咖啡來喝,因而在青田七六飲啜甘之醇時,還可令人有股思古之幽情。
玫瑰茶飲則是為了紀念馬廷英教授所開發的創意飲品,因為馬教授很喜歡玫瑰花,曾在庭院周遭種了許多玫瑰花。
歷史像樂章,古蹟則是樂章中美妙的音符
何良正說,現今很多年輕人很想投入古蹟活化或古蹟文創等相關行業,他認為這是好事,因為古蹟若不能被活化再利用,即使修復好也是無用,僅是一棟死的建築物。像是迪化街的房東以較低的房租租給年輕人活化利用,活化的樣態包括咖啡店、餐廳、賣水果、棉被店、手作燈籠以及開農具店等等,相當多元而有活力。
藉由青田七六的案例,何良正鼓勵年輕人開店要有特色,更要有歷史傳承的使命感。
<採訪後記>
何良正醫師在訪談過程中主動提到了三井倉庫。他認為,「古蹟必須配合時空,若移了位置就完全失去其價值」,就像是林安泰古厝一樣,當初為了配合敦化南路建設而遷移,不僅無法認列為古蹟,更使得房子的價值一落千丈。
何醫師表示,三井倉庫屬於日本四大財閥之一的三井集團所有,當年的三井就是憑恃著「三鐵共構」的地利之便而在台灣大發利市,所謂三鐵就是鐵路、公路以及郵便。他語重心長地表示,即便三井倉庫只是移了51公尺,但只要移了位置,也就失去其歷史意義與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